三合镇温泉旅游业民国20年以来的开发发展历程
《南方都市报》台山读本2013年12月20日的“台山城镇化路径”专题报道,回顾了三合镇温泉旅游业民国20年以来的开发发展历程。三合镇温泉资源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发后掀起过两轮开发热潮。1995年规划建设的温泉旅游开发区终因后续开发及配套问题,而陷入困境。2013年年初,投资50亿元的颐和温泉城正式奠基动工,三合镇还将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和饮食服务业,引进和完善旅游相关配套项目,打造温泉名镇。
从新中国成立后多家省级、军方温泉疗养院在当地兴建,到1980-1990年代各种温泉浴室在三合镇遍地开花,再加上当时配套的商贸服务业,至此,温泉资源通过直接开发利用方式所能带给三合镇的发展效益,已经接近了极限。在当时的三合镇,温泉产业及配套商贸服务业开发呈现出很强的同质化色彩,非但如此,按照当地人回忆,“不少人赚钱后就移居海外了”,也就是说,收益并没有主要投向温泉旅游业更深层次的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以及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三合镇温泉资源在台山独树一帜,但并非绝无仅有,如果放大到整个江门市、珠江西岸乃至广东省,就谈不上稀缺性。同质化、低层次、缺乏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的温泉旅游业开发,就必然在本区域、省内其他地区更高发展层次的竞争对手出现后,陷入衰落。市场经济不仅意味着资源禀赋可以转化为效益,而且还推崇破坏性创新,不创新就会落后,资源禀赋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2013年奠基动工的颐和温泉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是温泉旅游业的“深加工”开发模式,而是以温泉为卖点,发展高端地产项目。这种开发思路在珠三角地区颇为流行,惠州大亚湾等地瞄准深圳购房者,以海岸为卖点开发和推销房产;清远等地则借京广高铁开通之机,炒作广州清远的高铁同城概念,其中也不乏“绿色”、“低碳”等元素。当然,这类项目最大的卖点还在于房价相对较低,又在特大城市、地级市“限购令”政策作用范围之外,因而房子并不愁卖。
但问题是,房子卖掉不等于业主入住,多数情况下,连租户也吸引不到。惠州大亚湾连片“死城”已成全国笑柄,如果三合镇开发推出的高端地产项目,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就意味着规划之中的其他旅游发展项目以及商贸流通和饮食服务业配套,都无法得到足够的稳定客流支持。
三合镇目前的温泉旅游业规划发展思路,跟20年前乃至更早没有本质区别,冲破周边、省内多个同质化项目的竞争格局的难度很大。就目前来看,当地温泉旅游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思路不甚明确,对于人才缺口问题的认知似乎也不到位———而今的旅游产业,开发发展要求远高于过去的“野蛮生长”年代,要保证产业人才供给,最根本的是配套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培养培训体系,让本地居民能够参与进来,这不仅是产业发展推动共富的不二法门,而且也可以避免对外来技能人才的过度依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温泉度假网联系。
上一篇:
温泉带起来的小镇 汤峪镇下一篇:
2014温泉旅游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