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uthor 信息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4-06-25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三天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其中,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申遗成功实属不易。
正式通航后的1000多年来,作为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大运河见证和孕育了无数的商贾和买卖——“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但是,相较于过去的极盛一时,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运河难免显出老态。如今,申遗的准备和最终的成功无疑为大运河注入了一泉活水,它也开始重新回到更多人的视野。短短几天,大运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大运河的重新重视、特别是这一次的申遗成功,让商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这条运河。只不过,这一次,泛舟而过的不是运货的商人、而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就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第二天,运河沿途各省不少旅行社就已经开始了行动。在线旅游公司携程旅行网23号推出数十条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相关“世界遗产之旅”,包括跟团游、自驾游、一日游等,还邀请游客免费游杭州古运河。
旅行社:这2999起,倾情赠送一个全游京杭大运河的项目。
安徽一家大型旅行社也推出了串联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这类“线状遗产”的产品
旅行社:围绕这个申遗点,周边再配合一些旅游资源,这样的产品陆陆续续在出。
在历史上,借大运河而起的不仅仅是商人。如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所说,正是在大运河的滋养下,沿河的一座座城市得以繁荣发展。
龚良:大运河申遗应该说江苏最主要的地方都有了。在历史上大运河周边城镇的发展,都是靠了运河而兴起的,我们江苏的许多文化历史名城名镇都是在运河的沿岸。
如今,沿河城市,自然也不能错过时机。淮北市表示,前些年早已规划立项的运河大遗址公园和运河文化影视基地即将开工建设。郑州市也提出,将开建运河遗产博物馆。
但是,回到更多人的视野,并不一定是大运河的福音。申遗成功,是一个传承悠久文明、保护古老文化的新起点,同时,申遗成功之后,大运河也必将面临新一轮开发的躁动,如何才能避免新的开发不会侵蚀大运河?
老舍先生之子、中央文史馆运河研究专家舒乙先生曾经四次考察大运河。他指出,这些年申遗成功后对遗产过度开发的现象频出,让人担忧。
舒乙:京杭大运河它有一半的运河,没有水,没有很好的保护,有的水利设施就被拆光了,有的地方就把这个枯干的河道当成了污水沟,这儿就变得又黑、又脏、又臭,基本上属于龙须沟。
除了过度开发,大运河的保护难度还在于,它是“活”的遗产。据悉,目前大运河每年的吞吐量相当于4条京沪线。山东济宁以南的部分仍在通航,一些河道也转变成为景观河、灌溉河、排涝河等等。以大运河索须河段为例,它仍承担着郑州城市泄洪排涝的任务。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运河遗产传统功能是漕运,这个漕运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已经退化了。但它的活态的特征还需要我们继续保护和利用。但是一定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来考虑它的利用。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还介绍说,这次申遗只挑出了27段具有代表性的河段,申遗中,大家由于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现在申遗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荣誉是大家的,利用是大家的,但如果其中任何一家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行动上出现了问题,受损的都是整条大运河:
孔繁峙:首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好目前运河地上的文物,还有保护好这条河道,第二深入地发掘运河的内涵,特别是保留一些地段的河闸、老地名、老村落、老港口,来加以保护;第三应该更多地来宣传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透露,下一步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将更名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同时启动长效管理机制。
姜师立:它持续利用就牵涉到更难的管理,更复杂的一个管理过程。
舒乙先生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当天,杭州市就公开做出了“三不”承诺:即博物馆不收费、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世界文化遗产不是铁饭碗,只有认真保护,才能端的稳。
舒乙:联合国有严格的规定,实行两个原则,一个叫做原真性、一个叫做完整性,联合国遗产委员会要来复查,有时候要来抽查,你没有很好的保护,管理的也不善,他会下黄牌警告,黄牌警告再不改正的话他要取消资格。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温泉度假网联系。